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

 

馬太福音第廿一章

 

馬太福音21:1-17

這一章已進入馬太福音最後一部分的第二段。頭一段顯示了王因著即將來臨的十字架,而專心致力於教導祂自己的門徒。在現在這一段所包括的三章經文中,我們要真正開始研讀我們的主在地上最後一週的生活。它所包括的時間雖然短,但充滿了莊嚴。我們看見王定意回到耶路撒冷,為著要公開並確定的棄絕希伯來國。現在的故事是王將希伯來國棄絕,不是王被希伯來國棄絕。

這一段經文的主題是王進入耶路撒冷。頭七節記載祂進入那城之前的準備。從8-11節,所記的是祂進到耶路撒冷。從12-17節,是王在城中所行的頭一件事,就是行使祂的權柄,潔淨神的殿。

現在讓我們先仔細觀察祂進耶路撒冷之前的準備,當他們接近城的時候,祂怎樣行。我們應該留意其中很簡單卻是很重要的三點。

第一,祂的行動都是特意的,有明顯的目的。祂進耶路撒冷不是一件偶然的事。祂騎著驢進城,也是出於祂自己的主意。耶穌的這一個行動,以祂而言,是一件很不平常的舉動。祂平素總是避免激起群眾的狂熱,但這一次祂卻定意要如此作。對這一段記載的可靠性表示懷疑的並不乏人,因為這和祂謙遜寧靜的靈似乎不相符合,先知論到祂時曾說,「祂不爭競,不喧嚷;街上也沒有人聽見祂的聲音。」

我們應該就王本身來解釋祂的這些行動,倘若在祂的傳道事工中,有甚麼不尋常的行動,其中必定有原因,我們最好找出這原因。祂從不嘩眾取寵,但在這裏祂又定意要激起群眾的喧嚷,因為祂有一個既定的目的。

第二,祂是在有所認識之後採取行動。這可以從祂對門徒詳盡的指示中看出來。如果我們很自然,很單純的讀這一段故事,就不能逃脫這個觀念。祂知道他們在甚麼地方可以找到那頭小驢駒。祂也知道祂打發去的人所將遇見的那個人的心意。這是另一個很簡單,但含義卻豐富的故事。如果我們把耶穌局限在人的限度之內,就會歪曲了這一類的故事。當祂催促門徒步下山,穿過山澗,預備迎接祂的到來,祂自己和其餘的人仍在大道上行走時,顯明了祂有一種別人所沒有的極準確且詳盡的認識,「我們往對面村子裏去,必看見……」──祂又清清楚楚的告訴他們將遇見的情節──「若有人對你們說甚麼,你們就說,主要用它;那人必立時讓你們牽來。」

第三,我們看見祂的行動帶有無上的權柄。曾有不少的著述,論到耶穌所說的,「若有人對你們說甚麼,你們就說,主要用它,那人必立時讓你們牽來。」有一些人將主的那些話,解釋為專指當時耶穌和祂的門徒之間的關係。其實若說祂用那些話來指明祂是全宇宙的主宰,萬有都屬祂,要更符合當時的事實。馬太所加的說明,使我們更有理由作這樣的結論。「主要用它」──不單指打發人去把驢駒牽來,還有以後所發生的每一件事。馬太說,「這事成就,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要對鍚安的居民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裏,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

這一段話引自撒迦利亞書9章。它出現於撒迦利亞的預言,「耶和華的默示,應驗在哈得拉地大馬色」的那一部分。如果我們讀到亞12章,那裏有「耶和華論以色列的默示」。這兩句話分別是兩個互不相屬的信息的開端。「耶和華的默示,應驗在哈得拉地,」這個默示是從亞9-11章止,包括先知的信息,論到一個受膏的王,將要被棄絕。我們再看從亞12-14章中的另一個默示,「耶和華論以色列的默示」,就能看見那位被棄絕的王登上了寶座。馬太所引的那幾句話,就是從那段論到受膏的王被棄絕的預言中引來的。馬太肯定了祂打發人去牽驢駒子,和主騎驢進耶路撒冷,潔淨聖殿等事件,都是應驗了先知撒迦利亞的預言,預告受膏的王將被棄絕。因此照著馬太的記載,我們看出耶穌的這一個行動,和古時的預言互相關聯。這使我們得以看出,祂如何將預言賜給人,自己又如何應驗了它。這就是這段引文的價值。

照著馬太對古時先知預言的解釋,他所引的這一段話強調兩件事:

1.王的來到,「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
2.王的溫柔,「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

耶穌以這種方式進入耶路撒冷,有兩個目的。頭一個是祂以王的身分公開地進入。這是祂為何激起群眾歡呼吶喊的一個原因。祂騎驢進城是要引起萬眾的注意。先前祂曾悄悄的進過耶路撒冷多次,人們總是擁擠在祂周圍,祂以王的言語和語氣說話,運用君王的權柄頒賜福分;眾人聽了之後,有表欽敬的,也有妄加批評的;有相信接受的,也有鄙夷棄絕的。但是現在,這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祂以這種方式進入,是為了向耶路撒冷的眾人顯明祂是王的這個事實,「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裏。」另一個原因是,耶穌以這種方式進入,不獨在彰顯王的君尊,同時也彰顯了祂的溫柔。倘若耶路撒冷先前曾認識祂,那麼在它傾覆之日,所得著的就不會是審判,而是憐恤。祂從來不當著罪人面前將門關閉,祂總是等待,直等到罪人將自己關閉在門外。

就這樣他們找到了那匹驢駒子,把它牽到祂面前。祂自己的門徒把衣服搭在上面,向祂敬拜。祂乘坐在驢駒之上,接受那樣的敬拜。

現在我們來到這個故事的第二個階段,就是所記載的進城的詳盡事實。要留意其中屬物質的事物,和故事中一些重要的事。

關於屬物質的事物。倘若我們想像自己置身在當時的耶路撒冷中,不是在隨著耶穌上來的那一大群加利利人中,乃是在耶路撒冷的居民中。又假定我們是當時耶路撒冷城中的羅馬人,目睹那偉大莊嚴的進城景象,我們必然要說,來的這人是誰?如果我們向眾人探詢,他們會回答說,是拿撒勒人耶穌。這樣的回答對我們毫無裨益。因為拿撒勒只是個偏僻的鄉城。而我們若對拿撒勒略知一二,就只會露出鄙視的態度。在那個奇特的行列中,那中心人物竟然騎在一種負載用的牲口上。從未有君王以負載用的牲口作座騎。當日在東方的國家中,有一種驢子賽跑的盛會,參加的都是王家特有的驢子,但這裏所用的驢駒一詞,所指的是繫在路旁的負載用的牲口。在祂的四周,簇擁著祂的又是些甚麼人呢?是一班沒有組織的烏合之眾。甚麼是他們效忠、歡樂的標幟呢?是他們從自己身上脫下的舊衣衫,和樹上砍下的枝子。

試想像一個熟悉羅馬宮廷的羅馬人,曾見過君王或將軍,從戰場上奏凱而歸的盛大遊行場面,一定不屑一顧現在的這個埸面。羅馬人對此究竟如何想?我們只能從他們對這事的態度看出一些端倪。彼拉多的態度是,從一開始就絕對的冷漠,對它置之不理。這些加利利的烏合之眾,不過是圍繞著他們認為是先知的一個人起哄,對羅馬毫無影響,羅馬大可以置之不理,羅馬人說,這班人手無寸鐵,滿臉快樂,他們在盡情歌唱歡笑,這樣沒有甚麼壞處,反而很有趣,他們自認這是勝利的凱旋,他們圍著一位王歡呼,讓他們去歡呼吧。要記得一件事,不管人對後來彼拉多所說的那句話,「我查不出祂有甚麼罪來,」最通行的解釋是甚麼,他當時並非指耶穌是無罪的,他只是說,祂沒有煽動叛亂的罪嫌,祂沒有密謀推翻羅馬。

如果我們用地上君王的眼光,來回顧那一次的進城,顯然那次行列毫無耀眼之處。那不過是一群名不見經傳,其中大半是加利利地的鄉下人的歡呼。耶路撒冷的總督根本不把它放在眼裏。我們知道當時耶路撒冷流行一句帶有鄙視意味的俗語,稱加利利為「外邦人的加利利地」

讓我們再來看,「看哪,你的王。」近二十個世紀以來,這句先知性的預告已得到證實。祂誠然是君王,雖然沒有君王的排場,雖然祂所穿的是家中自製的衣裳,不是昂貴的王袍,雖然祂的御騎是一頭未加馬具的馱重牲口,「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雖然祂左右的侍從是一些漁夫,雖然祂的隊伍只是由一大群加利利的烏合之眾組成的,然而在羅馬帝國的街道上,從無一次大張威儀的行列,像這一次那樣震撼了幾十個世紀。歷來羅馬帝皇凱旋班師的盛況幾乎被人遣忘了,但是這一次耶穌進耶路撒冷的一切細節,卻被世界各地的人所熟知。

當他們進了城,「合城都驚動了。」這譯成「驚動了」的希臘字,和今日譯成「地震」seismic)是同一個字。那一天誠然發生了一次「地震」,只是所震動的不是屬物質的地,所震動的是人的心。祂的到來引起一次震盪,使全耶路撒冷為之震撼。那是一次狂熱的震撼,四處散佈著撕裂的衣服,充斥著加利利口音的呼喊,搖動著棕樹枝,全城都為之搖晃。這原是祂所要的,祂要引起耶路撒冷注意到祂的來臨。祂要強迫耶路撒冷再聽一次祂的聲音,再看一次祂的權柄。因為它不肯聽,所以祂纔以震撼攪動它,吸引它注意祂,要向它宣告它最終的滅亡。

現在我們來到這一段經文的最後一部分。這是耶穌第二次潔淨聖殿。頭一次是在祂傳道事工開始之時,約翰福音記載了那一次的經過。現在王對眾人的傳道事工行將結束,祂定意引起人的注意,要他們再一次親眼看見祂,親耳聽聞祂。祂在一切象徵王權的事物下來臨(雖然從物質的眼光看來,這一切象徵顯得貧乏無力),祂立刻進到神的殿。這一路上祂一定略過了許多需要注意的事,祂必定看見許多不符合天國,違背父神旨意的事。當時有太多事,急待社會改革者的行動,但祂略過了這一切,逕自進入聖殿。切勿將這一點加以錯誤的解釋。這並不是說祂對所經過之處的社會情況漠不關心,祂知道對付這一切的上策。「審判」必須「從神的家起首」。這說出祂何以進到聖殿,逕行來到最中心之處。聖殿的情形如果失常,耶路撒冷城怎能不亂?不久我們將要有一座沒有殿的城。那位拔摩海島上的先見約翰,在靈裏看見異象,他說,「我未見城內有殿。」那是甚麼緣故呢?因為整座城都成了神的殿。城中的街道都成了人敬拜的地方,城巿中一切掌權的,都是至高者的祭司。因此作為城中心的聖殿若出了錯,城就無法得救。這位君王來到耶路撒冷城,這座崇高華美之城,祂何其愛它!當我們讀到這一部分的結尾,我們將聽見祂帶著哭泣的聲音說,「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只是你們不願意!」古時那位寫詩的君王,也比不上祂這樣愛惜耶路撒冷。祂進了以色列國的中心耶路撒冷,又進入那城的中心──聖殿。

現在祂作甚麼呢?我們都喜愛那些描繪出耶穌的柔和之畫面,但我們也需要下面描繪祂嚴厲的畫面。祂「趕出」,祂「推翻」。在這裏我們所看見的,遠超過柔和,遠超過人情味。祂「趕出殿裏一切作買賣的人。」在祂的憤怒之中,帶著一種莊嚴。祂「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為甚麼要這樣作呢?要特別留意祂所說的話,「經上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祂的這話引自舊約中的兩段預言,將它們連在一起──以賽亞書58:7,和耶利米書7:11。我們應當根據它們的上下文來瞭解它們。

祂引用了上段古時的經文來為祂的行動辯護,其中的一段說到神的殿應當是禱告的殿;另一段則描寫他們使祂的殿成了賊窩。祂從那有異象和盼望的先知以賽亞取得一句話,又從那有異象和眼淚的先知耶利米取得另一句話,將兩者放在一處。

接著是很短的片刻──它太簡短了,我們若不留意,很容易將它忽略──我們發現聖殿變得美麗了:「在殿裏有瞎子瘸子,到耶穌跟前;祂就治好了他們。」霎那之間聖殿得到了恢復,聖殿又成了禱告的殿,不再是賊窩。這是何等美麗的一幅圖畫!當時聖殿還是一片紊亂,有推翻在地的桌子,有四處散佈著的零錢,這些全是一次大變動後的瓦礫。但是卻有瞎子和瘸子來到耶穌跟前。剛剛祂的臉色還充滿了憤怒,可是此刻又因憐憫而回復柔和。這是馬太福音中最美麗的畫面之一。祂趕出,但祂接納;祂推翻,但祂又建立。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以賽亞的預言。在賽56章我們讀到,「因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王所引的就是這一段。祂只引到那裏為止,它的下文怎麼說呢?「主耶和華,就是招聚以色列被趕散的,說,在這被招聚的人以外,我還要招聚別人歸併他們。」祂沒有引這一段話,但祂以行動代替了言語。祂斥責他們玷污了聖殿。祂趕出,祂推翻,然後祂招聚以以色列被趕散的,祂又招聚了祂子民之外的人。我們知道這裏包含著更廣闊的意義。我們也知道這是先知以賽亞極重要的預言之一,在這裏是首次應驗。

感謝神,給我們看見王這一面。我們若不是相信我們的王,祂能趕出,能推翻,我們就無法生活在罪孽充斥的塵世之中。感謝神,在聖殿的內部還未重新佈置就緒之前,在桌子仍倒在地上,那些人正拾取四散的零錢之際,祂已招聚了那被趕散的人,治好了瞎子和瘸子。

我們都知道這故事的其餘部分──祭司長,一聽見這名詞我們就知道麻煩來了。他們聽見了那些奇妙的事,又聽見小孩子在歌唱,就怒氣填胸。想想看,他們只知道定罪。那些小孩子實際上是在歌頌彌賽亞。他們對祂說,你聽見小孩子所說的話嗎?耶穌說,「是的,經上說:『你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讚美的話。』你們沒有念過麼?」那是耶路撒冷喧囂翻騰的一日。那班加利利人大聲吶喊,耶路撒冷為之搖撼。祂推翻了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那些滾動的錢閃鑠在祂的周圍。接著是小孩子的歌聲不絕,祂說,那纔完全了讚美的話。願神幫助我們,認識祂是何等奇妙的一位君王。

馬太福音21:18-22

前面所看過的那一段,最後的一節告訴我們,祭司長反對小孩子在殿裏讚美祂,耶穌「於是離開他們,出城到伯大尼去,在那裏住宿。」現在的這幾節經文,說到祂在伯大尼過夜之後,在回耶路撒冷的路上所發生的事。這段故事使許多人不解,因此我們應當注意,也應當承認這是一次特殊的事件,且是福音書所記載的基督所行的惟一有關審判的神蹟。在其它的場合,祂也曾以權能施行審判,但總是和救恩有關。照著福音書作者的記述,祂在加大拉地方,曾使一群豬竄下山崖淹死在海裏。但祂那樣作,是為了要釋放那兩個被鬼附的人。現在的這個故事,是基督來到一棵無花果樹前,宣告它的毀滅,門徒就看見它立刻枯乾了。馬可對這件事的記載,比馬太稍稍詳盡,我們從馬可福音中可以看出,門徒的問題並不是當時就提出的,乃是等到第二天早晨纔提出來的。

我們先來看這件事所引起的各種困難,然後看這故事所具有的重要而持久的價值。

有人說,基督的這一個行動不公平,因為照著馬可的話,那時並不是無花果樹結實的季節。也有人反對這個故事,他們認為基督是因為飢餓時在無花果樹上找不到果子,就怒氣發作,立刻咒詛那樹。但這種說法所顯示的祂的忿怒,顯然與基督的性格不符。還有人認為,故事中基督的行動,與祂作事的方法不相符合,因為祂來本不是要毀滅生命,乃是為救生命;祂來不是為施行審判,乃是要顯明慈愛。

現在我們來看這三種反對的說法。第一,關乎無花果樹的事實。無花果樹通常是六月結果子。這事發生的時候,相當於我們的四月,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聖經中有一句話,「……夏令以前初熟的無花果。」和現在這奇蹟有密切的關係,這話見於先知以賽亞28章的預言。以賽亞無疑是拿它來作比喻,顯然當時的人對這種說法習以為常。這裏是指在巴勒斯坦的某一種無花果樹,這種無花果樹能結出以賽亞所說的「夏令以前初熟的無花果」。這種無花果樹的特點之一,是果子比葉先長出。夏令前樹葉扶疏,說明樹上已經長滿了果實。倘若這種解釋能成立,那麼我們很自然地能瞭解祂對待那棵無花果樹是很公平的,對它的宣判並無不公平的地方。這一個神蹟和其它的神蹟一樣,也是一個比喻;這棵樹沒有忠心完成它真正的功用,它外在的表現和它內在的生命不相符合。

在這個比喻中,沒有任何個人意氣用事的跡象。我們且留意,那些目睹這件事的人對這事所產生的反應。他們對祂為何向一棵樹如此行,絲毫未表詫異,倒是對祂一發命令,那樹立刻就枯乾了而深感驚奇。我們當然有權從當日在場之人的反應,來解釋耶穌的態度,和祂行動的方法,以及祂所表現出的心情,而不是根據多少世紀之後的人的評斷。因為後世的人既未在場親見,又未聽見祂發言。顯然當時門徒是同意祂那麼行的。

再看人對這件事所持的最後一種反對態度,這一種也許是最嚴重的。他們認為耶穌的這個行動,和福音書中所記載的祂作事的方法不相符合。耶穌公開傳道事工剛開始時,祂曾進到會堂,展讀以賽亞預言中說到祂使命意義的那段偉大經文,但祂突然在一個地方止住了。祂所宣讀的那一段以「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開始,祂讀到「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就停下了,沒有再讀以下的部分。那時祂剛開始祂的傳道事工。在以賽亞的預言中,「報告耶和華的恩年」之下,是「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兩句話中間只有一個逗點相連。因此我們應當記得,根據古代預言的啟示,在神的計劃之中,耶和華的義僕不單是來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祂也要宣告「神報仇的日子」。神報仇的那日尚未破曉。然而以希伯來族而言,「耶和華的恩年」已經告終,王現在到耶路撒冷來,是特地為著宣告它的滅亡。我們看見祂立刻在聖殿裏和百姓的官長起了衝突。祂在一連串的比喻中啟示了滅亡,以及滅亡的原因。祂將門徒招聚在一起,奇妙的預告耶路撒冷將被外邦人攻陷;祂又以八禍咒詛那城。這一切都與個人的救恩無關,乃是說到以色列通國。馬太福音中,也曾引了以賽亞的另一則預言,「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這是一件很有興趣的事,我們幾乎都以為,先知的預言止於此,事實上接下去還有「等祂施行公理,叫公理得勝。」當祂得勝之日,施行審判的時候,祂將折斷壓傷的蘆葦,吹熄將殘的燈火。

我們再舉一個例證,來說明主所使用的方法。我們記得祂自己曾以無花果樹作比喻。那比喻中的思想和字句,是取自以賽亞的葡萄園之歌,「我要為我所親愛的唱歌,是我所愛者的歌,論他葡萄園的事。」在祂的比喻中,說到一個人有一個葡萄園,園中栽了一棵無花果樹。管園的為它代求,容它暫時留著,使他有機會激發它結果子;末了他說,「以後若結果子便罷;不然再把它砍了。」管園的和園主的觀點完全一致,他最後的措施是審判和毀滅,因為它對他的辛勤澆灌毫無反應。王也曾給過耶路撒冷機會。王這次上來是要宣告對它的審判。祂和萬有的主完全一致,要將它拋出去,不再讓它作為一個見證的國,並且在神的制度裏,它將淪為爐灰。當祂這樣作時,祂將使用前所未見的方法,祂將如同燃起的烈焰,不再憑憐憫行事,乃是施行審判;不再心存慈悲,乃是把一切失敗的東西除滅。

現在讓我們來看這個審判的神蹟,對當時及永世所具有的價值。注意這一段開頭的話,「早晨回城的時候,祂餓了。」祂為何飢餓?我們的主在地上的最後一週,從未在耶路撒冷過夜。若單從人的層面來看,祂不敢在耶路撒冷過夜,因為那裏有人等著要捉拿祂。祂被捉拿那夜,正是祂第一次住在鄰近耶路撒冷的橄欖山上。因此在那段以比喻和八禍來公然譴責耶路撒冷的日子中,祂每晚都出城到伯大尼去。

一提到伯大尼,我們就會想到那是拉撒路、馬大、和馬利亞住的地方。而我們在這段經文一開頭卻讀到,祂早晨從伯大尼回城的時候餓了,這實在令人覺得希奇。這事實很難令人相信,祂前一天晚上是在他們的家過夜。我的看法只是一種揣測,不過有可能祂知道自己正被人跟縱,又知道因祂的緣故,拉撒路可能有生命的危險。因此,為了他們著想,祂寧可在山邊僻靜的一隅,孤單獨處,度過漫漫長夜,天亮時祂纔又再回到耶路撒冷。因此在路上祂才餓了。

祂在一連串靈裏的掙扎和壓力之下,渾然未感覺到飢餓。但是忽然之間,祂感到餓了。那一夜和那一段時期祂所承受的屬靈經歷是甚麼?那是一種靈裏的飢餓。以賽亞的歌和路加記載的比喻,一齊湧向祂心頭。在以賽亞的那首偉大的詩歌中,極悲戚而莊嚴地宣告了神要祂的子民多結果了的心願,「我為我葡萄園所作之外,還有甚麼可作的呢?我指望結好葡萄,怎麼倒結了野葡萄呢?」耶和華藉著拿撒勒人耶穌,臨到耶路撒冷,祂指望的是公平,誰知倒有欺壓;指望的是公義,誰知倒有冤聲。或者用祂自己所說的比喻,祂自己原是園主,也是管園的,祂想要藉著祂的教訓和祂所作的事工,激勵耶路撒冷多結果子,使當時的百姓和官長,成為合神心意的人,但他們拒絕了祂。

我們只能稍稍進入當時基督心中那種極深的飢渴中。「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耶和華的膀臂向誰顯露呢?」祂的飢渴遠超過以賽亞的悲嘆。我們知道這話怎樣應驗在這位君王身上。可能就在那一晚,祂浸沉在極深的屬靈飢渴之中。物質的飢餓是由屬靈的飢餓所引起。那就是說,屬靈的飢餓曾使祂忘記食物,忘記身體的需要。等到早晨時,祂又面向耶路撒冷,在那裏祂將致力於那可怕的事工,這時屬靈的飢渴,藉著身體的飢餓表達了出來。

現在留意所發生的事。很自然的祂帶著那一小群人,回到耶路撒冷去。然後我們看見祂行了這件不尋常的事,深深困惑著那一小群人。讓我們再回頭看以賽亞的預言,留意賽28章裏面的話。在這一章裏面,先知宣告神至終要審判那些拒絕祂僕人的百姓。這一章的信息非常特別,其中先知描寫了反對祂的人對祂的揶揄和譏嘲,「命上加命,令上加令,律上加律,例上加例,這裏一點,那裏一點。」他回答他們說,不錯,神正是這樣對你們說話,因為祂不得不這樣說。最後在21節裏面先知這樣說,「耶和華必興起,像在毘拉心山;祂必發怒,像在基遍谷,好作成祂的工,就是非常的工;成就祂的事,就是奇異的事。」倘若人對祂柔愛,忍耐,恩慈的瑣碎話語(祂所以一再瑣碎的叮嚀,是因為人只肯聽命上加命,令上加令的話)置若罔聞,最後神只好施行審判。祂不得不採取特殊的行動,作那不尋常的工作。

如今祂在要去棄絕以色列國的途中,感到餓了。祂站在這棵枝葉滿樹的無花果樹前。它的枝葉茂盛表示該是結滿它夏令前初熟的無花果的時候了,但樹上沒有無花果。這是一種預表。祂明白自己與上古預言的關係,那古代的先知已經預言祂將來到這裏。這棵無花果樹就在分岔路口,象徵祂受差前往的那些百姓新近的光景,他們外表上堂堂然很有展望的樣子,卻是不結果子。就在那時,祂的心中響起了神的悲嘆,「我指望結好葡萄,怎麼倒結了野葡萄呢?」──神的話響徹祂的心,「把它砍了吧;何必白佔地土呢?」在這樣一個有象徵性的無花果樹面前,表面上祂是因飢餓而如此行,實際上祂在表達祂靈裏的飢渴,也就是祂有實踐神的心願和目的的責任。

當祂的門徒表示納悶之時,祂沒有按著他們所期待的回答他們;卻說了一件似乎沒有甚麼關連的事。祂說,他們若有信心,不但能行無花果樹上所行的事,並且能夠挪山。讓我們嘗試著進到基督那時的心意中,看看祂當時心中所思想的是甚麼。

祂為甚麼必須譴責以色列,要將它趕出去?原因就在於它沒有信心。在神全盤的計劃中,揀選希伯來族就是要它向世上的萬國顯示一個事實──人生活最基本的原則,是對祂有信心。以色列整個國家就是建立在信心上的──「亞伯拉罕因著信」。但如今這百姓已經將信心丟棄,完全沉緬在外在的儀式中,因此必須將他們趕出去。他們因為失去信心,就和那永遠的大能失去連繫。所以耶穌在行了那神蹟之後,絲毫未提到祂自己的大能,也沒有將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祂只對環繞在祂左右的這一小群人說,「你們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無花果樹上所行的事」,而且能將一切阻擋神國進步的障礙拋擲出去。祂未解釋這審判的神蹟之意義,反而呼召祂自己的門徒回到那基本的原則上。祂已經把向這世界表明神旨意的責任,由希伯來人身上拿走,轉而交給這一小群的門徒。而希伯來人就是因為丟棄這基本原則,所以才被剝奪作見證的權利,並被趕出去。祂向希伯來人宣告災禍,抵銷了祂在傳道之初所頒的祝福。

這裏有一個永久的功課,我們應當瞭解清楚。首先我們從其中得著一個啟示,看見基督與神的絕對合一。祂因人拒不向憐恤降服,就將祂的憐恤轉成審判。當然這就是在承認並特定人有當負的責任。接下去的兩個比喻都是葡萄園的比喻──這是古時候以賽亞所用的象徵──先針對官長,然後針對著眾百姓,這一切都說明基督認定人有當負的責任。在對待人的時候,耶穌基督的基本目的和神完全一致。祂努力要激起人結果子,以滿足神的心意。祂來為尋找公義,並且更進一步的,祂來是要使人得以過公義與公平的生命。倘若一個人不顧一切充滿恩惠、憐恤、和能力的事工,仍拒絕相信投靠祂,那麼當年耶穌如何使那棵位於伯大尼往耶路撒冷的路上的無花果樹枯萎,也必同樣使這人枯萎。

還有另一面的應用,同樣具有永久的價值。那些屬乎祂的人之所以有能力排除神道路上一切的障礙,是因為他們對祂的信心。當時耶穌正在神旨意的大道之上行,如果我們忽略了這一點,我們就錯過了這故事中最重要的中心點。我們若看見祂是神偉大的僕人,祂的每一個行動,都是聯結於神的旨意和祂的大能,我們若明瞭祂棄絕耶路撒冷,乃是藉著神的行動、權能和旨意,我們就能明白,祂對門徒說,你們若有信心,不但能行無花果樹上所行的事,並且能夠移山,這些話的意思。

希伯來人非但沒有成為神的幫助,反而成了神最大的攔阻,因此祂公開而斷然地將以色列國趕出去,詳細地預告審判將如何臨到那一代的人。在一個世代之內,羅馬的軍隊將橫掃耶路撒冷城。它要被拆毀,以致沒有一塊石頭留在另一塊石頭上。祂將這座阻擋神道路的山拋開,使祂能照著神心中的旨意前行,賜福給別人。因此有信心的人,藉著信心就能抓住神的權能,成就神的旨意,也就是建立祂的國度。神今日仍藉忠信之人行事,但人若離開神,就不能將代表艱難的山嶺挪移。因此基督告訴我們當有信心,那不單單是論到個人的一種思想,也不僅僅是為著使一個人得救。祂更是要使我們與祂一同工作,將艱難之山投諸於海,將高崗削平,低窪之谷成為平原。

多少世紀以來,神一直在繼續前行,祂總是藉著所使用的人作工,但是祂只能使用那些站在信心磐石上的人。但願當我們作工的時候,能牢記我們是基督的僕人,祂存著無限的恩慈和長久的忍耐在等待,但最終無花果樹若不結果,祂必發言使它枯萎,將它拋棄。祂這樣行的目的,是為著將它在神的葡萄園中所空佔的地位,賜給能結果子的人,以成就神最終的目的。

因此這個神蹟是一個炙人的教訓,使人在主面前心中充滿畏懼。使人認清,祂是神的羔羊,在那無限溫柔的奧祕中祂擔當了人的罪。但是羔羊也有忿怒的時候,當祂發怒時,無人能在祂面前站立!如果我們不回應祂愛心的事工,我們終必受到祂的審判。

馬太福音21:23-44

在我們現在開始研讀的這一段經文中,我們看見王在耶路撒冷,王在聖殿中。祂來到了反對勢力的中心。祭司長和文士等百姓的官長,敵對耶穌的程度比以前更強烈。首先,他們向祂盤問祂的權柄,祂以比喻回答他們。當他們看出,祂的兩個比喻是指著他們說的,就向祂發怒,更積極地設謀,要殺害祂。祂就以第三個比喻回答他們的忿怒,那是一個審判的比喻。因此他們盡力要從祂的話中拿祂的把柄,不斷地以問題問祂。

在這一段經文裏面,我們看見那些一直反對祂的勢力,正繼續顯明著,他們依然敵視祂。在反對祂的勢力中,第一是不信,以官長們作代表,他們查問祂的權柄;第二是世俗,以那提出納稅問題的人為代表;第三是唯理主義,以那個提出復活問題的人作代表;最後是知識上的不誠實,以那個提出詭辯問題的人為代表。

我們先來看那個出於不信的挑戰,和王的回答。那挑戰是以這樣的話發出的,「你仗著甚麼權柄作這些事?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我們要留意提出這問題的場合,並想像當時周圍的光景。我們已經研讀過,我們的主進耶路撒冷,和祂潔淨聖殿的事。現在我們看見基督,在靜謐的伯大尼度過孤獨儆醒之夜後,又回到經祂潔淨的聖殿。要記得,這一切事都發生在兩三天之內。祂曾從殿中趕出兌換銀錢之人,推翻了他們放在聖殿外院中的桌子,聖殿暫時回復到原初的光景。

祂回到潔淨了的聖殿,並在殿中教訓人。祂安安靜靜地處於有權柄的地位。我們若沒有看清楚,這個人先前大膽的潔淨聖殿,現在又回到聖殿來教訓人,以及耶路撒冷滿了上來過節的人,並且眾人齊擁向祂的這一切事實,我們就無法明白他們向祂所提出的問題。這些就是他們發問時的背景。

正當祂在教訓人的時候,祭司長和長老來到祂的跟前。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但是祭司長和長老並非偶然和祂在聖殿中相遇。事實上他們是緊緊盯住祂,從未遠離祂。有時他們雜在眾人之中,在群眾的外圍,有時更靠近些。他們是官長,是公會的議士。他們這時候並不是因為聽見祂正在教訓人,就偶而提出一些問題。這些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是代表耶路撒冷宗教事務的統治階層正式盤問祂。他們是有權柄的人,多少年來,也許從未有人曾對他們的權柄起疑問,直等到耶穌來臨。祂起先並未質問他們的權柄。事實上祂告訴祂的門徒,法利賽人坐在摩西的高位上,凡他們所吩咐的事,門徒都當遵行。祂從未教訓人去懷疑這些人的權柄。但祂教訓的本身,使人對這些人的權柄產生了懷疑。正如我們所已經看見的,「眾人都希奇祂的教訓;因為祂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

現在祂最後一次來到耶路撒冷,百姓曾拿這班掌權的人與祂作對比,並不是祂自己去和他們比。他們來到祂面前,打岔了祂的教訓。按照他們的地位,以及眾人對這地位的瞭解,在聖殿的範圍之內,他們是有權如此打岔祂的教訓的。

他們問祂兩個問題:

1.「你仗著甚麼權柄作這些事?」你仗著那一種權柄?是政治上的權柄,或是社會上的權柄,或者是屬靈上的權柄?這是頭一個問題,也是最深的一個。

2.但實際上最使他們困擾的卻是第二個問題所揭露的,「給你這權柄的是誰呢?」祂站在聖殿中教訓人,並未經過他們的許可。祂並未向長老或祭司,申請准許祂進到聖殿的院內教訓人。這是他們對祂的挑戰。他們如此查問,目的是要捉拿祂,使祂的使命不能繼續下去。

現在我們要仔細地留意王的回答。這件事和其餘許多事件一樣,因著人只從表面解釋,使它們失去許多價值。我們需要明白它內在的意義。首先,祂向他們宣告說,只要他們願意接受祂的回答,祂很願意告訴他們。「我也要問你們一句話,你們若告訴我,我就告訴你們我仗著甚麼權柄作這些事。」祂並未拒絕宣告祂的權柄從何而來。這不是祂為他們的干擾動怒,也不是祂未預備好回答;而是他們既不肯相信祂,那麼告訴他們祂的權柄從何而來也是徒然無益。對於願意接受的人,祂極樂意向他們宣告祂權柄的性質,以及祂自何處得著祂的權柄。

祂以甚麼來試驗他們?「約翰的浸禮是從那裏來的?是從天上來的,是從人間來的呢?」祂這樣問等於說,你們盤問我是否有權進到神的殿中,在神的殿中以有權柄者自居;究竟我是不是一個有神權柄的教師,或者我只是一個醉心於尋求眾人的擁戴和讚許的人?我也要問你們一個問題,「約翰的浸禮是從那裏來的?是從天上來的,是從人間來的呢?」在祂回答他們所問的問題之先,祂帶他們回到先前所接受的那個最後的啟示。一個人是否能接受新的啟示,總是根據他對以前所得著啟示的態度而定。這一直是神對待人的原則。因此基督的問題含有更深的意義,超過表面所顯出的。如果他們承認約翰的浸禮是從天上來的,那麼他們所問關乎基督的問題,立刻迎刃而解,因為約翰原是祂的先鋒。耶穌一開始公開傳道,約翰的事奉即告結束。約翰曾說,「祂必興旺,我必衰微。」如果他們曾接受約翰的這個見證,他們就用不著問祂,祂的權柄來自何處。他們對約翰為祂所作的見證十分清楚,因此祂所提出的問題,和他們的回答之間,關係非常密切。耶穌如此問,主要的意義是,那臨到你們道路上最後的亮光,你們究竟如何對待它?如果你們告訴我答案,我就能知道,你們是否能接受更多的亮光!

他們怎樣回答呢?他們的難處是雙重的。「我們若說從天上來」──我們本當這樣說──那樣祂就要問我們,為甚麼不順服他。「若說從人間來」──我們寧可這樣說──「我們又怕百姓。」百姓一致認為約翰是一位先知,他們不敢說他不是。因此他們「回答耶穌說,我們不知道。」

要明白他們這句話的意義,我們必須從主緊接著對他們說的,「我也不告訴你們」來解釋。祂不理睬那回答,他們說他們不知道,祂以他們的回答為不實的虛言。他們既不誠實的回答祂的問題,祂對他們的問題也不予置答。他們所給的答覆是不誠實的,且是盲瞎的。論到盲瞎,因為他們曾親眼看見約翰傳道的結果;他們看見了隨著那熱烈的奮興所帶來道德上的革新;他們看見稅吏和娼妓齊向神的國湧去,就是順服神,按著祂的要求降服自己,離棄約翰所指責的那些罪,轉向義人的道路,他們竟然敢在耶穌的面前說,「我們不知道。」這是蓄意的盲瞎,是絕對的不誠實。我們的主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祂說,「我也不告訴你們。」

為甚麼不告訴他們呢?因為告訴他們也是徒然無益。倘若有那麼多證據顯明約翰的工作是從神而來的,他們還看不見,那麼即使有許多證據顯明耶穌的工作是從神來的,他們也一樣看不見。他們若不以誠心對待先前所得著的亮光,那麼祂無論對他們怎樣說,他們仍將沒有誠心。

回答他們的問題不只毫無用處,而且也沒有必要。他們說,「你仗著甚麼權柄作這些事;」從他們說「惟這些事」可以看出他們在潛意識裏,承認祂作了那些事。他們不是問祂仗著甚麼權柄說這些;他們十分清楚,祂無論在甚麼地方宣講祂的道德要求,祂同時也以能力供應順從之人,使他們隨即能有改變。因此祂的回答無異是向他們宣告,他們查問祂權柄的來源時所說的「那些事」,正是祂權柄的說明。

祂不容他們閃避,緊接著就說了兩個比喻。首先,在兩個兒子的比喻中,他定罪他們所用的方法;其次,在那個葡萄園的園戶殺了園主的兒子的比喻中,祂定罪他們的動機。

在思想無花果樹受咒詛這件事的時候,我們曾回想以賽亞的歌,就是那首美妙的葡萄園之歌。我們跟前的這兩個比喻,又都是葡萄園的比喻。基督說話的時候,是以先知所描寫的那位神的僕人的地位來說的。為祂所愛者所唱的葡萄園之歌,是唱述那葡萄園的被棄置。它的籬芭被撤去,它被吞滅。基督去耶路撒冷,目的專為宣佈,因為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不盡責,所以滅亡將要臨到它。因此當祂面對著那些官長時,祂在兩個比喻中,重拾以賽亞所用過的表號,就是葡萄園的表號。第二個比喻非常明顯,是採用以賽亞的歌,應用在祂那時代的官長身上,因為他們也不盡責。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比喻,留意我們的主所作的。祂用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作為比喻。那父親對大兒子說,「我兒,你今天到葡萄園裏去作工。」他說,「我不去。」但以後他懊悔──這懊悔的意思不是指他的心思有了轉變,而是指他知道自己錯了而感到憂傷──他知道自己錯了,就到葡萄園裏去作工。他對小兒子也這樣說,小兒子的回答──聽起來有些奇特,卻很美妙──「父阿,我去。」原文中沒有「去」字。這是一種慣用的語法,小兒子這樣說,是表示他有意和他那不願去的哥哥作比較。它的含義是,包在我身上!這就是那種說法的生動之處。但是實際上他卻沒去。接著基督問那些人,那一個兒子遵行了父命?祂逼著他們自己下宣判,祂使他們充當自己案件的陪審團。他們作出了判決。「他們說,大兒子!」就是先說我不去,以後懊悔就去了的那個兒子,他遵行了神的旨意,不是那個口說我去,卻沒有去的兒子。

現在要很仔細地留意這比喻的應用。祂將兩班人相互對比。一班人是稅吏和娼妓,這班背逆的人。他們曾說,我們不遵行神的旨意;另一班人是祂面前的這些官長們。祂實際上等於說,你們已經對自己作了宣判。原先說我們不去的稅吏和娼妓,他們懊悔後就去了。你們這些說我們去的官長,卻是不去。

為著對比的緣故,祂對他們重提約翰的事奉。他們聽見約翰的話表示順從,事實卻是不順從。而稅吏與娼妓聽見約翰的話,雖然先表示不順從,後來卻懊悔了,因而進了神的國。毫無疑問的,基督知道這些人的思想,他們知道約翰的事工是從天上來的,知道約翰是在義路上行的。他們這些猶太教中道德規範的詮釋者,對約翰所揭櫫的偉大倫理要求,毫無爭議的餘地。他們雖知道那是公義的道路,但他們自己對他所宣告的這義路卻不遵行。他們這些自認向神忠誠的人,卻不願遵行藉著約翰所傳的倫理要求。事實還不單是稅吏和娼妓相信並順從約翰所傳的,而他們卻不,他們還拒絕相信他們親眼所看見稅吏和娼妓進入義路的明證。他們不只拒不聽從約翰自己的勸導,甚至當他們看見了約翰傳道的果效──那些素來被他們輕視,不屑幫助的男人和婦女,得了幫助、醫治,變得積極向上──他們仍然拒絕接受這事實。

這個比喻誠然是一道強光,一股烈焰。王站在聖殿中,祂的權柄受到挑戰,祂不去回答那詭詐的問題,卻坐在審判的寶座上,將面向著神國的稅吏和娼妓迎入國度,將那班自承是神國的詮釋者,卻違背祂的命令的人,趕出祂的國。

如果說,祂藉著這第一個比喻,定罪了他們所用的方法,接著祂更深一層的究察他們的生活,對付他們的動機。祂仍然使用以賽亞之歌中的比喻。園主完善的預備了一切,乃是為著要在祂的葡萄園裏得著果子。姑且借用以賽亞的話,「祂指望的是公平,誰知倒有暴虐;指望的是公義,誰知倒有冤聲。」祂指望得著甚麼呢?祂所指望的是公平和公義。因此耶穌要他們回想,他們自己先知的那首歌。接著祂說,園主將葡萄園,租給園戶,就往外國去了」,那是一種象徵的說法,說明神是將葡萄園的責任,交付給祭司和文士及長老;因此葡萄園的不能結出果子,責任是在他們。

那正是眾先知一貫的信息,他們警戒百姓的牧者,「禍哉,以色列的牧人!」而基督看見眾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這個比喻不是對眾人講的,乃是對百姓的牧者說的。那些祭司和長老就在祂面前,他們本該照著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耕種栽培,好使它結出祂指望要得的果子,就是公平和公義。這是他們當負的責任。但是這班栽培的人作了些甚麼呢?當收果子的使者來的時候,他們毆打使者,傷害他們,將他們趕出葡萄園,因為他們要把葡萄園據為己有。王說後來園主打發祂自己的兒子去。園戶見機會來了:我們已經收果子自肥,現在我們更要得葡萄園作我們的產業;來吧,我們殺祂,佔祂的產業。耶穌問說,園主要怎樣處置這些園戶呢?

祂已經使他們對自己作出判決,現在又使他們親口宣佈對自己的判決。祂先前使他們作為審查自己惡行的陪審員,作出了判決,現在又逼著他們擔任自己的審判官,宣判自己的罪。這使得他們十分忿怒,他們的氣忿說明耶穌說那些話的時候,氣勢磅礡。祂銳利的鑒察深入了他們的良心,使祭司長們忘卻他們是在和祂爭辯,而道出他們內心的實情。祂揭穿他們深處的隱祕,訴諸於他們的良心,但他們存心剛硬,要將祂釘死在十字架上。祂逼著他們吐出真話。祂問,當怎樣處置這些園戶呢?他們說,「要下毒手除滅那些惡人,將葡萄園另租給那按著時候交果子的園戶。」

基督用不著再說甚麼,他們看出祂是指著他們說的。他們十分清楚,自己是為著要捉拿祂,才來到聖殿中盤問祂權柄的來源,但又懾於祂那莊嚴無匹的權柄。使他們肅立在那世世代代的審判寶座之前,使他們親口說出自己是惡人,應當從神震怒的手中接受懲罰。

這是對他們的動機之定罪。他們一直在執行宗教和倫理範疇中的權威,但他們從未以神的榮耀為目的,只是為著維持他們自己的職務地位。他們說,我們要得著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這是我們的大好機會,能使我們的權位維持不墜。我們要墾植它,好叫我們自己得益處。我們才不問神是否得著公平和公義,我們只問我們的尊嚴和職分是否得保全。這正是每一個時代中虛假的權柄所犯的罪。他們只注意自己的尊嚴和榮飾,好奴役百姓供他們驅策,卻全不顧及神所要的公平、公義和真理。

如此,我們的王將這班官長帶到祂的審判座前,將他們自己所作的判決,投在他們身上。「所以我告訴你們,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你們到這裏來捉拿我,要置我於死地;你們是匠人,要把這塊阻擋在你們路上的石頭,跌人的磐石,拋出去。你們難道沒有在經上讀到,「匠人所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耶和華所作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一塊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誰掉在這石頭上──這話裏仍含著憐憫──必要跌碎,然而跌碎的人還能得著醫治。但這石頭若掉在你們身上,就要把你們砸成灰塵,那時就再無醫治的可能了。

這一段裏面最有興趣的一點,是在於它將耶穌啟示出來。祂是一切時代的主宰,祂的審判也是世世代代的審判。祂的聲音是永世的聲音,祂對付人是使人不得不同意祂的判決和宣判以及祂的絕對公平並公義。

 

馬太福音21:45-22:14

在上面一篇的研讀中,我們看見王嚴肅的宣告希伯來族將被棄絕,「所以我告訴你們,神的國必從你們奪去,賜給那能結果子的百姓。」這宣告和我們現在要研討的這個比喻之間,有很密切的關係。

首先我們必須留意,這個比喻和前面所看過的那兩個比喻,有不同的地方。在頭兩個比喻中,王所對付的是官長們為地上的神國所應負之責任。在這一個比喻中,祂不再提到責任,祂所注意的是其中的權利。所用的表號也從打發工人去作工的葡萄園,轉為邀請賓客來赴娶親的筵席。如果我們能從東方的觀點來解釋這表號,那對比就能立刻顯出。一方面是勞苦和服事,另一方面是喜樂、歡笑與享受。

然而有一點要留意,就是雖然沒有明白的宣告,但這些比喻一致表達了一個要點,就是基督與祂的父原是合一的。無論我們對這些比喻的意義有怎樣的瞭解,有一件事十分明顯,正如馬太所告訴我們的,祭司長和法利賽人都知道,祂的這幾個比喻是指著他們說的。事實上我們的主確是要教訓他們,向他們指明神的所有權,他們這些人應該向祂忠誠,這一點非常明顯。第二個比喻更是明顯,祂特別指明祂是父所差來的。因為他們一再拒絕先前所差來的使者,祂以兒子的身分,帶來了最後的信息。在這三個比喻中,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在第一個比喻中,祂指明官長向著神的態度,他們雖然口說,我去,卻是沒有去。他們的態度是不忠誠,不順服。在第二個比喻中,祂指出他們對祂的態度,「這是承受產業的;來吧,我們殺祂,佔祂的產業。」祂的產業就歸我們了。在第三個比喻中,祂向他們啟示,他們對祂所差來請他們去享受權利的使者,會有怎樣的態度。在這兩個分別論到他們對父神的態度,和對祂的態度的比喻中,祂強調的是在責任的範圍之內。但當祂開始提到他們對祂使者的態度時,祂的比喻進入權利的範圍之內。

在我們現在所看的這個比喻中,按著主人三次打發僕人出去邀請的次序,可以分成三段。那時王已非常接近祂傳道事工結束的時候,祂去耶路撒冷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將那拒絕祂王權的百姓,從責任和權利中趕逐出去。因此祂這裏所說的比喻就特別有啟發性,我們也必須在這個事實的亮光下,來查考這個比喻。以這一個比喻來傳講福音,是濫用它的意義,因為在這比喻中,沒有一點與傳福音有關。

要記得,我們的主當時在耶路撒冷,有一個確定的目的,就是去對付官長和通國。注意其中的三次邀請,恰好涵蓋祂在世上的傳道工作。在第一次邀請中,祂所指的是祂自己和祂的門徒在所經各地,已經發出了邀請。第二次的邀請,所代表的是祂的門徒從那時起所將作的工作,一直到以色列國再一次棄絕所傳給他們的信息,神就打發祂的軍隊毀滅他們的城時為止,那是耶路撒冷將被毀滅的明確預言。因此在第二個段落裏面,又提到國度的呼召,那是指從祂被棄絕的那時起,直到他們不只棄絕耶穌,連聖靈的工作也加以棄絕,也就是耶路撒冷因而遭毀滅的時候止。這件事發生於那一個世代之後。第三,這事以後,這比喻接著還有一個段落。耶路撒冷被毀以後,又有使者奉差遣到岔路口上去,那就是到立約之外的民中,不是先前所邀請,蒙揀選的有福百姓。使者是帶同樣的信息去。但是不同的地方是,凡遇見的,無論善惡都召聚了來,使筵席上坐滿了人,好實現王的理想。因此在那第三次的邀請中,我們看見祂的使者,從耶路撒冷被毀那時起,一直到今天,向人發出祂的信息。這裏說到了我們所當從事的事工。──《摩根解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