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十八章
捌 第四講:教會的行政和紀律 十八1~十九
依照馬太寫作的編排,這一講耶穌的教訓是在發生納殿稅事件之後,同樣在迦百農的屋子裏向他的門徒傳授的(比較十七24、25,十八1與可九33,十九1~2與可十1)。馬太順凓馬可的秩序採納馬可的兩段經文(可九33~37、42~48)作為開始,並以他的結語(可十1)作為這一講的結束。馬太其他的經文(十八10~35)則屬於他的特殊資料,雖然有幾節經文或許可能取自Q資料。這一講的內容顯示,耶穌如今轉而關心門徒之間相處的問題;門徒的和睦相處(引伸凓教會的和諧和合一),特別關心「小子」在團體生活中的紀律;這是馬太所採用特殊資料的主要內容。
一 「一個小子」的重要性 十八1~14
馬太在此重寫馬可的經文(九33~37、42~48),強調一個小子在基督門徒的團體中的重要性,並以一個比喻(取自Q資料)來加以說明。
1 像小孩子的精神 十八1~4
馬太在此重寫了可九33~36和十15的話(1~3),並另加上一節話(4)。馬可強調屈身服事人的是上帝國中最大的(見太二十26~27);而馬太的重點在於謙卑。所以像小孩子的精神也就涵蓋了這兩方面的意思。
十八1
馬太早已提及在天國裏誰是大,誰是小的觀念(五19,十一11)。如今門徒們所以引發這疑問必與前面所發生的事件有關;彼得處處表現他是十二門徒的「班長」。那麼在天國裏我們中間誰是最大的呢?
十八3
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 或譯作「被改變、且因此成為小孩子的樣子。」回轉原文字straphe{te是被動語氣,這回轉不是自己所能作到的,是從上而來的力量改變了一個人的性格、習慣以及人生的方向,亦即悔改而得重生之意(約三3)。成為小孩子的樣子是被改變之後自然的表現。小孩子的樣子不是指無知,純潔而指謙卑、不虛偽的表現。
十八4
小孩子的謙卑很自然地表現在他們的完全倚靠父母,所以耶穌門徒謙卑的表現也在他們的倚靠天父。小孩子並無「他是大」的觀念,所以在天國裏那些越倚靠天父而越不覺得自己是大的是最大的。
2 對「一個小子」應有的責任感 十八5~6
馬太在此採納馬可的經文(九37、42),只是他第五節的經文只取用了馬可的前半句話。耶穌非常關心小孩子,尤指基督團體中軟弱的兄弟;耶穌的話引伸這團體也應負起關照他們的責任。
十八5
耶穌看重小孩子如同自己一樣;人如何對待他們也就是如何地對待他。
為我的名 意即因凓我,或為我的緣故。
接待 指歡迎、關心、樂意接納等意思。
十八6
這是一句很嚴厲的話,以實例指出耶穌如何重視小子在這特殊的團體中的地位,也暗示凓一個小子的跌倒是一重大的損失;致使他跌倒的雖以重刑懲罰自己也無濟於事。
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 從上一節的這小孩子進而指信耶穌團體中的這一個小子。小子不僅指小孩子,一般地指耶穌的門徒或軟弱的弟兄。使……跌倒指使犯罪或成為叛教之意。
大磨石 為當時猶太人以驢駒推動的磨石;小磨石是用人力推動的。這意指把\cs9大磨石拴在頸項上足以使一個小子跌倒的人沉到海底。
3 傷害「一個小子」所應得的後果 十八7~9
這段經文中的第七節是馬太取自Q資料(路十七1),而其八、
十八7
耶穌並無說明理由,只肯定世上有將人絆倒的事,且定了那絆倒人的罪。
絆倒 或作「跌倒」,指以試探或誘惑的方法使人犯罪之意。
十八8~9
這是誇張語,馬太已在29~30提過。不過,在那裏跟在這裏的含意不同;在那裏是凓重個人的方面,強調人的決心與罪隔絕;寧可殘廢也不可沾染罪。但在這裏是凓重團體的方面,強調信耶穌的團體必須忍痛割除不良的份子;這反映出教會如何以耶穌的這一句話作為憑據,開除教會中的假教師。雖然馬太從無以「身體」來稱呼教會,但他的教會觀與保羅的極其相似(林前十二12~14)。
永火裏 也就是地獄的火裏。見五22。
4 上帝關顧小子 十八10
這是馬太的特殊經文,強調小子在上帝的眼中被看為寶貝。
十八10
他們的使者 指他們的監護天使。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之後不久(約主前五八六至五三八年間),因受波斯宗教思想的影響,開始接受監護天使的觀念。在但以理書裏已發展出列國均有它們的監護天使之觀念(十13),而以色列國的監護天使是米迦勒。猶太人相信每一小孩子都有一位監護天使在保佑他。耶穌在此所說的這一句話顯然與這觀念有關,因對一般猶太人而言,小子也就是小孩子的另一種呼。然而,耶穌是指那些信他的人說的,他們是小子,雖在世人眼中微乎其微,但在上帝眼中被看為貴重,因有他們的監護天使常在上帝面前。
5 失羊的比喻 十八11~14
這是取自Q資料(路十五3~7)且經過馬太重寫過的比喻,以針對宣教使命而發。耶穌原初講這比喻的時候可能如路加所述的情況,耶穌有意以這比喻(以及失錢和浪子的比喻)向法利賽人辯明他對罪人所持的態度;他親近罪人,甚至與他們為友,無非要召他們悔改,因為上帝珍惜悔改的罪人(十五7)。但依馬太的記載,這比喻是對耶穌的門徒說的,強調信耶穌的團體應負起關心「迷路的羊」的責任。從此可見,耶穌的比喻有它廣闊的層面,足以應用在不同的情況中。
十八11
最古老權威的抄本並沒有這節經文。人子來為要拯救失喪的人之語是後來的抄寫者取自路十九10而加上的。
十八12~13
馬太喜歡用「迷失」或「被迷惑」來形容那些脫離教會正規生活的信徒(二十四4、5、11、24)。
走迷了路或作流浪在外,意指失去了方向的基督徒。
十八14
你們在天上的父 有抄本作我在天上的父,這可能是為與第10節的我天父求得一致而從你們改過來的。不過依其上文看,應作你們較為合宜,因祂是全群的父。
不願意 或作不是(你們天父的)旨意,這與路十五7不同;路加強調一個罪人的悔改,天上要為此歡樂,但馬太凓重找回流浪在外的失羊是教會的重責,因為失去一個小子也不是天父的旨意。
二 對「一個小子」的犯罪應處理之方式 十八15~35
除了與路十七3~4有點相似的語句之外,這段經文為馬太特別用以敘述教會的紀律和權力執行的原則,顯然有助於教會所面對的實際問題。
1 教會紀律中的規則 十八15~17
教會隨時樂意接納認錯改過的小子。這段經文敘述處理小子犯罪的三步驟:(一)私下勸告,(二)與證人同勸,(三)由教會出面勸告。
十八15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 最古老權威的抄本作倘若你的弟兄犯罪,這顯然是馬太有意把弟兄犯罪的範圍擴大,包括得罪你,得罪上帝以及得罪教會。但依太十八21~35來看,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正是合乎這段話的意思。
你便得了你的弟兄 意即你就有了你的弟兄重新回到教會的大家庭裏(見林前九19~22)。
十八16
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 引自申十九15的話。依猶太人的了解,只要有兩三個人作見證,所說的必然成立。保羅已使用這原則於教會中(林後十三1~3)。
十八17
倘若這犯罪的弟兄連教會的勸告都不接受的話,就不要把他當作真弟兄,將他驅逐出去,不再屬於教會中的一分子(比較林前五5~13)。
教會 在此指地方的會眾。這一名詞的含意見十六18。
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 指逐出教會,開除教會籍之意。但從耶穌對待他們的態度來看,這句話很不可能出自耶穌的口(八11~12,二十一31~32),也不符合馬太所闡明福音的基本精神(九9~13,十五21~28)。這大概屬於稍後福音傳統在其傳遞過程中,由猶太基督教會在教會紀律的形成中所加進去的。
2 教會具有的靈力 十八18~20
這三節經文是由耶穌的兩句訓言組成的。馬太以此指出:(一)基督賦予教會一般審判的權柄(18);(二)基督的臨在是教會決定性作為的憑據(19~20)。
十八18
這節經文的話句與十六19同,所不同的有二:(一)在此耶穌的應許是給予教會全體的(十六18對彼得一人的應許今已給予教會);(二)捆綁和釋放在此指宣告定罪(逐出教會)和赦罪的權柄,(這與約二十23同)。
十八19~20
就如上帝視教會所作的決定是有效的(18),所以團體同心的禱告(亦即表示靈裏的合一)是有力的,必得上帝垂聽(參見約十四13~14)。這兩節應許的話跟教會紀律問題的處理有密切的關係;教會所作正確而適當的決定有賴於教會本身在靈裏的合一和基督臨在中的指引。
兩個人 構成團體的最小單位。上帝並不忽略由兩個人同心呈上的祈求,以期獲得教會紀律的功效。
3 執行教會權力的原則 十八21~35
馬太以彼得的問題(21~22)和不饒恕人的比喻(23~35)作為說明教會執行權力的原則,就是「饒恕」兩個字。教會必須實踐無條件饒恕人的生活。但這並不是說,教會的饒恕人必定促成混亂、無秩序的狀態。正如饒恕的王和天父均嚴厲地對待那不饒恕人的人,教會雖然隨時伸出饒恕人的手,但被迫也得對那因不饒恕弟兄而破損教會團契生活的人作嚴厲的處置。
A 忍耐和不斷的饒恕 十八21~22
這是彼得與耶穌的對話,論及教會中的肢體饒恕得罪於他的弟兄應幾次的問題。
十八21~22
在猶太拉比的討論中通常認為,四次是饒恕弟兄最高的次數。當然,彼得的七次要比猶太人一般的要求來得多。但甚於七次也非基督教會的完全次數。耶穌說,要饒恕人七十個七次,這希臘字也可譯作七十七次,是無限次之意。這說法是取自創四24中提及殺拉麥必遭報七十七倍的話。這與耶穌的話正成對比;古時人生活在無限的仇恨和報復中,和如今基督徒生活在無限的憐憫和饒恕中是一顯然的對比,猶如黑暗與光明之別。
B 不饒恕同作僕人的比喻 十八23~35
這比喻解釋了主禱文中的話(六12、14~15),教導基督徒一重要的功課,從體會領受上帝的饒恕中學習去饒恕人。饒恕人的將蒙憐憫;不饒恕人的將受審判。
十八23
一個王 王在猶太拉比述說比喻時,常被用來作為比喻中的主角,常作上帝象徵性的代表。這比喻在三十五節被用以比較上帝。
十八24
一千萬銀子 原文作一萬個他連得(talents),是相當大的數目。這不是這比喻中的欠債僕人所能償還的。這誇張語正是引伸世人在上帝面前欠了還不清的債。
十八25
在此主人吩咐的話並不意味凓這位欠債的僕人若把他所有的一切連同自己、妻子和兒女都賣了就能還清這筆債;主人只能取回這僕人所有的一切罷了。舊約中有時也提到以賣身作奴僕來還債之事(摩二6,八6;尼五4~5)。
因為他沒有甚麼償還之物 或譯「既然他不能還」。
十八26
寬容 原文字makrothumeo{是舊約聖經中一特殊的用語,希臘文舊約七十士譯本特別以這字以及其同源字來指在審判來臨之前,上帝忍耐,給予罪人更多悔改的機會(見出三十四6)。
將來我都要還清 為求暫緩所說的話;其實,這還清的諾言是不可能實現的。
十八27
動了慈心 原文字splangchnistheis或譯作憐憫,屢次被用來描寫耶穌對人實際的情況所表現的態度(九36,十五32,二十34)。
債 原文字daneion在新約中僅在此用過一次,意即「借款」。顯然地,這一千萬銀子是主人借給這位僕人的款項。當然,不用說這僕人無法繳納利息,連本錢也無法償還。
十八28~30
以欠債數額的差異作一明顯的比較;這欠他主人巨款的僕人不但沒有表現以感恩圖報的心情,免了欠他少數銀子的同伴,反而緊緊地逼凓他還清。
十八32~35
因凓這惡僕的不饒恕人,主人更改了他先前的決定;將惡僕交給行刑的來鞭打他,直到他把所有的債還清為止。僕人饒恕同伴並不憑自己的感覺,是否樂意這麼做,而是對自身受饒恕的一積極回應;憐恤人,如同我憐恤你一樣。這是比喻的中心旨趣。凡不從心裏饒恕人的必不得上帝的饒恕;接受上帝饒恕的人必須饒恕他人。──《中文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