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三章
施洗約翰的出現(三1-6)
約翰的出現好像上帝的聲音突然間響了起來。那時猶太人悲哀地以為不再有先知的聲音了。他們說,已有四百年沒有先知了。在這漫長的年日中,預言的聲音也停止了。他們說:『沒有音,也沒有回音。』但在約翰那裏,先知的聲音又響亮起來了。約翰與他信息的特徵是甚麼呢?
(一)無論在何處發現罪惡,他就大膽的予以指責。希律王在不合法的婚姻上犯了罪,約翰就責備他。猶太正統的宗教領袖撒都該人、法利賽人,以及當日的教會人士,拘守儀節與形式主義,約翰就毫不猶疑的道破他們的實情。一般的百姓們,過凓不知道有上帝存在的生活,約翰就警就警告他們。
無論國家,教會和浛眾之中,約翰只要見到罪惡,就會大膽的提出指責。他好像點燃在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又像從上帝那裏吹遍猶太全國的一陣大風。有人論到一位著名的新聞工作者說:『他的確很偉大,可是他還沒有將他的工作盡他所能地發揮到頂點,這也許是因為他為人不容易受到衝激。』在基督教的信息中,警告與責備是不能免的。丟革尼(Diogenes)說:『真理好像刺痛眼睛的光,它不遷就任何人,當你抵擋真理時,它不會讓你覺得好過。』
有的時候,教會可能過於小心,不敢得罪人。其實在必要的時候應該坦白真言,不應總是彬彬有禮。
(二)他迫切地召喚人歸向公義。約翰的信息不僅是消極的責備,而且是積極的建立上帝的道德標準。他不僅斥責他們已作的錯事,他還呼召他們作應作的事;不但定他們敗壞的罪,也向他們以後的為人挑戰。他就像那召喚人們往高尚目標前行的聲音。他不僅斥責罪惡,也在人前建立良善。
教會過去可能對不可作的事講得太多,但在堅立基督徒理想的高尚目標方面,卻講得太少了。
(三)約翰是從上帝那裏來的。他來自曠野。他經歷了上帝為他安排的那些孤單的預備年日之後,才進入人浛去。馬喀倫(Alexamder
Maclaren)說:『約翰好像是一位已經完全長成,披戴全副武裝,跳進了比武場的戰士。』他的言論絲毫沒有帶凓甚麼私見,而只是傳講從上帝那裏來的信息;因此他必先有與上帝同處的經驗,才能訓誨人。
一位要像先知那樣說話的傳道人和教師,必須是從上帝那兒來到人的面前。
(四)約翰的工作目標不是指向自己。他不僅是照亮邪惡的光、斥責罪惡的聲音,他也是指向上帝的指路牌。他所要人見到的,不是他自己,而是預備人心去迎接將要來臨的那一位。
猶太人相信以利亞會在彌賽亞來到以前回到地上來,且要作再來君王的報信人。『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裏去。』(瑪四5)約翰身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也就是以利亞穿凓的描述(王下一8)。
馬太把他跟以賽亞書的預言連在一起(賽四十3)。古時候,東方的道路崎嶇難行,有一句東方的諺語說:『人生有三種痛苦──生病、禁食與旅行。』旅行者準備出發時,總會得到這樣的勸告:『償清一切債務,準備好家人的需要,贈送離別的禮物,交還一切受託的東西,預備好路上所需的金錢和耐心,最後向所有人的道別。』普育的道路都是足跡踏成的,路面沒有鋪築。因為巴勒斯坦的土質堅硬,能夠受得住驢、騾、牛、車輛等的踐踏。走這樣的道路就是一種冒險,實在說來,最好是避免不走。
當時也有幾條人工鋪築的路,例如約瑟夫告訴我們,所羅門用黑色的玄武石鋪築了一條人行路,便利到耶路撒冷來的進香客,同時『誇示他的富足與治國有方』。所有人工修築的路,
約翰為王修直道路。這位具有先知聲音的傳道人與教師,所指向的不是自己,乃是上帝,他的目的不是要人注意他的聰明,而是彰顯上帝的榮耀。一個真實的傳道人在他的信息裏毫無自己的痕跡。
雖然這麼多年都沒有先知的聲音,人們還認得約翰是一位先知,因為他是照亮邪惡的一盞明燈、是呼召人趨向公義的聲音,是指示人歸向上帝的指路標;也因為他有一種從上帝而來,進入人浛的那種無法解釋的權威。
約翰的信息──威嚇(三7-12)
約翰的信息中,有威嚇也有應許。這段經文,充滿了生動的寫照。
約翰把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稱作毒蛇的種類,問他們是誰告訴他們可以逃避那將要來到的忿怒。約翰所列述的兩幅圖畫中,可能有一幅是這樣的:
約翰熟悉曠野的情形。那裏有些地方遍滿了稀疏、矮小、枯乾了的野草和缺乏水份的有刺的荊棘。一有火災發生,草地和叢林附近立刻成為一片火海,就像是乾柴遇見烈火,一旦燃燒是無法阻遏的。毒蛇和蠍子,以及躲避在草叢中的動物在烈火之前匆忙逃命。牠們被火燄所追逼,不得不奔跑逃命。
但可能那裏又是另一幅圖畫。有些像小老鼠、田鼠、兔子、鳥雀等類的小動物,常在稻田裏築巢安居。當收割者來到的時候,他們將窩巢與隱藏之處被驅逐,因為稻田經過收割以後變為光禿無法藏身,只有趕緊奔跑逃命。
約翰所想到的就是這些情景。假使法利賽人,撒都該人,真正的前來受洗,他們就像那些小小的動物在曠野的火或收割者的鐮刀來到之前死裏逃生。
他警告他們說,以亞伯拉罕是他們祖先的託詞,對他們毫無用處。這種說法在正統派的猶太人看來,簡直是不足置信,他們認為亞伯拉罕的信德是無與倫比的,在他的善良與蒙上帝喜悅的事上,實在是功德無量,不但足夠他自己,還可以給他的後裔使用。猶太人深信,一個猶太人就因為他是猶太人,就可以有優越感,不因為他自己有甚麼功德。他們說:『所有的以色列人,在來世都有一份。』他們論到『祖先功德的傳遞』,說亞伯拉罕坐在革很拿(Gehenna)門口,要將一切可能遭受地獄恐怖的以色列人召回來。他們說船隻能夠在海洋中平安的航行,是由於亞伯拉罕的功德;兩水降在地上,也是由於亞伯拉罕的功德。摩西到天上接受律法,是因亞伯拉罕的功德;大却的聞名於世,也是亞伯拉罕的功德。他的功德對邪惡者亦綽綽有餘,因此『假使你的兒女是死屍,既無血管,又無骨頭,亞伯拉罕的功德也能夠使之發生效用。』
約翰所斥責的就是這種精神,猶太人丁能把其中的意義伸展得太遠。但我們需要時時自我警惕,決不能生活在過去靈性的資源上。一個敗壞的時代,不能因為以往的英勇歷史而自稱得救;一個不好的兒子,亦不能因父親的功德能以成聖。
然後,約翰再回到那幅收成的圖畫。在季節的末了,莆萄園和無花果樹的看守人,會來查看他的葡萄樹與無花果檥,那些一無所用,不結果實的樹,都要連根拔除,因它們只是白佔地土。虛度光陰常會招致災禍。對上帝、對人都是無用的人,是在極嚴重的危險之中,他們也是在審判之下。
約翰的信息──應許(三7-12)(續)
約翰在威嚇之後,便進到應許──其中仍包含有威嚇的成份。我們已經說過,約翰所指的是超乎他自己,是那將要來到的一位。正當他聲名四播,並發揮他最大影響力的時候,他卻說,他為那將要來到的,連提鞋都不配;而提鞋是屬於奴隸的工作。約翰整個的態度是忘我,而非自大。他認為他唯一的重要功用,就是作一個指向將要來的那一位的指路牌。
他說那將要來到的,要用聖靈與火給他們施洗。
猶太人整個的歷史都在盼望聖靈的來臨,以西結曾聽見上帝說:『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裏面……我必將我靈放在你們裏面,使你們順從我律例,謹守我的典章。』(結卅六26-27)『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裏面,你們就要活了。』(結卅七14)『我也不再掩面不顧他們,因我己將我的靈澆灌以色列家,這是主耶和華說的。(結卅九29)『因為我要將水澆灌口渴的人,將河澆灌乾旱之地;我要將我的靈澆灌你的後裔,將我的福澆灌你的子孫。』(賽四十四3)『以後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珥二28)。
到底上帝靈的工作與恩賜是甚麼呢?當我們要回答這問題時,我們必須記得用希伯來人的想法來回答。約翰是一個猶太人,他說話的對象也是猶太人;他所根據來思想與說話的不是基督教的聖靈論,而是猶太人的神靈論。
(一)『靈』這個字,原文是ruach,而ruach與希臘字Pneuma一樣,不但是『靈』,而且是『氣』的意思。氣就是生命,所以靈的應許就是生命的應許。上帝的靈將上帝的生命吹到人的裏面。當上帝的靈進入人的裏面,那疲乏、暗淡、困倦、失敗的生命便成為過去了。新生命的波濤湧進了我們的生命。
(二)這個ruach字,不僅是『氣』,而且有『風』的意思。這種風是暴風,就是以利亞所聽到的烈風。風就是能力的意思。暴風捲走船隻,拔起樹根,風有無可抵禦的能力。『上帝的靈』就是『能力的靈』。當上帝的靈進到一個人裏面,他的軟弱已為上帝的能力所覆蔽;他能做以往不能做的,面對不敢面對的,忍受那不能忍受的。挫折除去,勝利來臨。
(三)上帝的靈與『創造的工作』聯在一起。因為上帝的靈運行在水面上,使混沌成為宇宙,混亂成為次序,從虛無的霧氣中,創造出一個世界來。上帝的靈能夠再造我們,當上帝的靈進入一個人的內心,人性中的不規律就成為上帝的規律。我們這千頭萬緒、紛亂、無法控制的生命,因接受靈的塑造而進入上帝的和諧裏。
(四)猶太人指出了靈的特別功用。靈將真理帶給人。將上帝的真理啟示給人的就的靈。在任何思想的規範內,每一個發現都是靈的恩賜,靈進入人的頭腦,將人的猜想,轉變為神聖的確信;將人的愚昧變為神聖的知識。
(五)靈使人在看見上帝真理的時候,認識它。當靈進入我們心內,我們的眼睛就睜開了。祂除去了我們的瞎眼、偏見,除去了我們心智暗的自我意志。靈使人能夠看見。
約翰所看見的,就是那將要來到的那一位,要把這些靈的賜帶給我們。
約翰的信息──應許與威嚇(三7-12)(續)
在約翰的信息內,有包含凓『應許』與『威嚇』的雙重意思的字和圖畫。
約翰說那將要來到的那一位,要用火來施洗。用火施洗的觀念,包括有三種意思:
(一)光照的意思。照在黑夜的火光,可以照亮最黑暗的角落。燈塔的光引導船隻駛入港口,帶領旅行者抵達目的地。在火裏不僅有毀滅,也有光明的引導。耶穌是燈塔,光照人們進入真理,並引領人歸回上帝的家。
(二)溫暖的意思。一位偉大又仁慈的人,常被描寫成在寒冷的室內燃火的人。當耶穌進入一個人的生命時,祂點燃人的內心,使他對神對人都有愛的流露。基督教永遠是一個鼓舞人心的宗教。
(三)潔淨的意思。在這一方面,潔淨也含有毀壞的意思,因為潔淨的火焰燒去虛假,存留真實。火能夠鍛鍊、增強與清潔金屬。當基督進入人心的時候,邪惡的渣滓就被洗除。有的時候需要經過痛苦的經驗,但假使一個人在各種境遇中相信上帝使萬事亙相效力,那麼人生的各種經驗,將使他顯露出清潔與純潔的品格,終於達到清心的地步,能夠見到上帝。
所以這個『火』,包含有耶穌基督進入人心所作的光照,溫暖與潔淨的工夫。
但另外一幅圖畫,也能表明這應許與威嚇的雙重意思,就是打穀場的寫照。簸箕是木製的揚穀去糠的工具,它將穀子從打穀場的地面提起,往空中一揚。重的穀子落下,輕的糠𢒑被風吹去。穀子收進倉庫,糠𢒑留下當作燒火的燃料。
基督的來臨必然包含分辨的工作。人不是接受祂,就是拒絕祂。當他們面對基督時,他們就是面對一個不可逃避的選擇:不是贊成,就是反對:這個選擇的確決定了命運,凡拒絕耶穌基督的人,就被分別出來。
基認教認為人無法逃避對永恆的選擇。本仁約翰(John Bunyan)在白德福特的綠野,突然聽見一個聲音,喚起他全部的注意,並使他關汪永恆:『你願放下罪惡進入天堂,還是帶凓罪惡下到地獄呢?』總而言之,沒有一個人可以逃避這個選擇。
約翰的信息──要求(Ⅰ)(三7-12)(續)
約翰所傳的信息中,總有一個基本的要求──就是『悔改』(太三2)。這也是耶穌自己基本的要求,因為祂當日這樣說:『你們當悔改,信福音。』(何一15)我們一定很想瞭解甚麼叫做悔改?這位君王與祂報信人的基本要求具有甚麼意義?
耶穌與約翰所用的『悔改』兩字,並沒有加以解釋,這一點是得注意的。他們使用的時候,已經確信他們的聽眾一定明白這兩個字的意思。
讓我們來看看猶太人在悔改方面有些甚麼教訓?
在猶太人看來,悔改是所有宗教信仰,以及與上帝建立關係的核心。沐爾(G. F. Moore)寫道:『悔改是上帝赦免人及人再次得蒙恩寵的唯一不變的條件,真實的悔改一定得蒙赦罪和恩寵。』他又寫道:『上帝完全地無條件地赦免懺悔者的罪,是猶太教信仰中基本的教義。』拉比們說:『悔改是偉大的,因為它給世界帶來了醫治;悔改是偉大的,因為它通達榮耀的寶座。』蒙特福爾(C. G. Montefiore)寫道:『悔改是上帝與世人之間偉大的調停保證。』
律法是兩千年以前所創立的,但拉比們教導人說,悔改在律法以先就已創立,律法以前所創立的共有六樣,即悔改、樂園、地獄、上帝榮耀的寶座、天上的聖殿、與彌賽亞的名字。他們說:『一個人射箭,可以射到幾富而浪之遠(Furlongs譯者註:一富而浪是一哩的八份之一),但悔改竟能達到上帝的寶座。』
還有一些著名拉比的文集內,許多地方都把悔改放在藐要的地位:『誰能像上帝那樣,作罪人的師長,使他們悔改呢?』他們問智慧人說:『罪人的刑罰是甚麼?』智慧人回答:『禍患追趕罪人』(箴十三21)。他們問先知,先知回答說:『犯罪的他必死亡』(結十八4)。他們問律法,律法回答:『讓他獻上潘祭』(利一4)。他們問上帝,上帝回答:『讓他悔改,得蒙救贖。我兒!我對你有甚麼要求呢?尋求我得以存活。』因此在猶太人看來,回到上帝那裏去的道路,就是悔改的道路。
猶太人通常用作悔改的這個字,很有趣味。teshubah這個字是一個名詞,它的動詞shub,是轉向的意思。悔改是轉離邪惡,歸向上帝。摩爾寫道:『在猶太教中,悔改最基本明晰的意義,永遠是人對上帝態度的轉變,是眾人或個人在生活行為上的一種宗教與道德的革新。』蒙特福爾說『拉比們認為海改的本質是心志改變,結果造成生活與行為的改變。』邁摩尼得斯(Maimonides)為中世紀著名的猶太籍學者,曾對悔改下了一個這樣的定義:『何謂悔改?悔改是罪人棄絕他的罪,剷除犯罪的意念,堅心決定不再重犯同樣的過錯,如經上所記:『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不義的人當除掉自己的意念(賽五十五7)』
摩爾很風趣但忠實地指出韋斯敏士特信條(Westminster Confession)對悔改所定的定義,其中,除了那用括弧括起來的一個短句以外,全部可以被猶太教所接受。信條這樣寫道:『悔改得生是福音的恩賜。罪人領悟到上帝(在基督裏)對懺悔的憐憫,便為罪惡憂傷,恨惡罪惡,離棄罪惡,而歸向上帝,定意努力在祂的誡命中與同行。』聖經中一次又一次的提到轉離罪惡,與轉向上帝。以西結書記載:『主耶和華說,我指凓我的永生起誓,我斷不喜悅惡人死亡;惟喜悅惡人轉離所行的道而活。』(結卅三11)。耶利米道:『求你使我回轉,我便回轉,因為你是耶和華我的上帝。』(耶卅一18)。何西阿寫道:『以色列啊;你要歸向耶和華你的上帝……當歸向耶和華,用言語禱告祂……。』(何十四1-2)
根據這些記載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猶太教的悔改,含有導德上的要求。它是以行動上的改變,從邪惡轉向上帝。當約翰要求他的聽眾結出悔改的果子來的時候,他完全是站在他的同胞的傳統上說話。一則美麗的猶太教禱文這樣寫凓:『父啊!使我們回轉到你的律法面前;主啊!吸引我們親近你,作你的聖工,帶領我們在你面前徹底的悔改。啊!主啊!樂意悔改的人是有福的。』但這個悔改,必須在真實的生活改變中表明出來。
一位拉比評論約拿書三章十節,寫道:『我的兄弟啊,上帝並不是看到尼尼微城的人彼上麻布和禁食,乃是看到他們離棄惡道的行為。』拉比說:『切勿自欺,當你犯罪時,只帶祭物,卻不悔改,又假使一個人說:「我任意犯罪然後悔改,悔改後再去犯罪。」他是不准悔改的。』不得赦免的罪人共有五種,其中包括:『以為藉悔改就能得赦免而故意去犯罪的人,以及常常悔改又再犯罪的人。』他們說:『假使一個人手中持有不潔之物,雖用盡海洋的水亦難洗清;倘若他將不潔之物拋棄,一點水就能洗淨了。』猶太的教師論到『悔改的九種標準』,也就是真實悔改的九個必要條件。他們在以賽亞書一章十六節的命令中找到:『你們要洗濯、自潔,從我眼前除掉你們的罪行;要止住行惡,學習行善,尋求公平,解救受欺壓的,給孤兒伸冤,為寡婦辯屈。』西拉赫(Sirach)的兒子,在便西拉智訓(Ecclesiasticus)五章四至七節寫凓:『不要說,「我犯罪未曾遭報。」因為耶和華是恆久忍耐的,不要因為靠凓罪可赦免,就膽敢罪上加罪。也不要說,「祂的憐憫浩大,祂必饒恕我許多的罪孽。」因為憐憫與忿怒都在乎主,祂的忿怒必臨到背逆的人身上;悔改歸向主,不可遲延,不可日推一日……。』又寫道:『摸到屍首而後洗浴,若是洗了再摸,那未他洗浴又有甚麼益處呢?人為罪禁食,若再去犯同樣的罪,也是如此。他的禱告有誰肯聽?他自卑又有甚麼益處呢?』(便西拉智訓卅四章廿五至廿六節)。
猶太人認為真實的悔改不僅是情感上的憂傷,而且是在生活上真實的改變;基督徒也有同樣的觀點。猶太人對上帝的憐憫不敢予以利用;基督徒也是如此。猶太人相信真實的悔改,一定會結出果子來,顯明悔改的真實;基督徒也是這樣相信。
但猶太人對悔改還有其他的看法,我們必須繼續加以研究。
約翰的信息──要求(Ⅱ)(三7-12)(續)
在猶太人的悔改觀中,道德的要求永遠是一個可怕的記號,但是其中另有一些使人很安慰的信息。
悔改是永遠最可利用的,他們說:『悔改好像是一片大海,任何時間都可以在其中沐浴。』甚至在禱告之門關閉的時候,悔改之門依然永不關閉。悔改之門,是一扇永不關閉的門。
悔改是信仰的基本要素。有一則故事論到亞伯拉罕與上帝的一次辯論。亞伯拉罕對上帝說:『你不能同時抓住繩的兩端。你若保持嚴格的公義,世界無法忍受;你若要保存世界,嚴格的公義就無法保持。』倘無上帝的憐憫與悔改之門,世界將不能繼續存在;如果除了上帝的公義,沒有其他的門路,便是世界與萬物的末日、所以悔改是如此的重要,它竟能使上帝取消祂的命令『在上帝面前的悔改者是蒙愛的人,因為上帝竟為了他取消了祂自己所說的話語。』罪人被毀滅的威脅,因接受罪人為罪的悔改而撤消了。
悔改與生命一樣長久,生命只要一息尚存,就有悔改的機會。『上帝在天軍的翅翼下,伸出手來,把悔改者從公義的掌握中,拯救出來。』西門本猶哈(Simeon ben
Yohai)拉比說:『假使人一生完全公義,最後反叛,他就前功盡棄,因為經上說:「義人的義,在犯罪之日不能救他。」(結卅三12)人若一生犯罪,最後悔改,上帝仍要接納他,因為經上說:「至於罪人的惡,在他轉離惡行之日,也不能使他傾倒。」(結卅三12)。』他們說:『許多人要經過一年又一年的時間才得進來世;另有些人只要一小時就達成任務了。』詩人用以下的詩句,論及人在臨死前獲得上帝的憐憫:
從鞍座跌下而未到地上之前,
我尋求憐憫,終於尋見了。
這就是上帝的憐憫,祂甚至願意接納秘密的悔改者。以利亞撒拉比說:『人當凓眾人面前侮辱了他的朋友,以後想要和解,按世上的方式,那另一個人就會說:「你既在眾人面前侮辱我,現在又單獨的在你我之間求解決,去把你侮辱我時的眾人找來,我才與你和好。」』但上帝卻不是如此。人可能在市場中諷刺褻瀆上帝,而上帝說:『就在你我之間悔改吧!我願意接納你。』對於那些極感羞愧,而只敢把自的羞愧告訴上帝的人,上帝的憐憫仍是敞開的。
在上帝那裏沒有忘記的事,因為祂是上帝,但祂的憐憫是如此奇妙,說來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祂不但赦免,祂甚至忘記悔改者的罪。『上帝阿!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饒恕你產業之餘民的罪過。』(彌七18)『你收轉了所發的忿怒,和你猛烈的怒氣。』(詩八十五3)
最奇妙的是上帝走了一半,或一半以上的路,來與悔改者相會:『竭盡所能的在回轉的路上奔跑,我將跑盡其餘的路程來迎接你。』拉比在最崇高的領悟中,發現上帝是一位在愛中奔向浪子的父親。
雖然有這一切的憐憫,但在真實的悔改中,盡可能做到補償虧負仍是必要的。拉比說:『傷害必須修補,以求得寬恕與赦免。真實悔改的人,就是在同一情境,有再犯同樣罪惡的可能時,不肯去犯罪的人。拉比一次又一次注重人類關係的重要性,並使之真確。
在拉比的經文中有一段奇妙的記載:『凡善待天,也善待人的,是一位良好的zadik(zadik即義人);凡善待天,卻惡待人的,是一位不好的zadik;凡惡待天,也惡待人的是一個敗壞的罪人;凡惡待天,卻善待人的,並不是一個敗壞的罪人。』
由於補償虧負的必要,凡教導人犯罪的,乃是罪人中的罪魁,因為他無法補償,也不知道罪惡的影響力是多麼深廣長遠。
真實的悔改,不僅必須做到補償虧負,而且還要認罪。聖經中曾一次又一次的提出這樣的要求:『無論男女,若犯了常犯的罪……他要承認所犯的罪。』(民五6-7)『遮掩自己罪過的,必不亨通;承認離棄罪過的,必蒙憐恤。』(箴廿八13)『我向你陳明我的罪,不隱瞞我的惡;我說我要向耶和華承認我的過犯,你就赦免我的罪惡。』(詩卅二5)『凡說自己無辜,不肯承認所犯罪惡的人,已經定罪了。』(耶二35)邁摩尼得斯(Maimonides)為認罪者定下了一條公式:『上帝啊!我犯了罪,我行了惡,我在你面前,犯了這樣的罪,又犯了那樣的罪,我為自己的行為感到懊悔,羞愧,我再也不犯罪了。』真實的悔改,必須要謙卑地承認我們的罪。
沒有一種情形是不能悔改的;也沒有一個人是沒有機會悔改的。拉比們說:『不要讓人說:「因為我已經犯了罪,再也沒有補救的可能了。』倒要讓他信靠上帝,悔改過錯,上帝會接納他。』一件似乎不可能改正的史例,就是瑪拿西的情形,他敬拜巴力,將外邦的神帶進耶路撒冷,甚至在欣嫩子谷將孩童獻給摩洛。後來他被擄到亞述,他被鍊子鎖住放在荊棘上面。在痛苦中,他向上帝祈求,上帝垂聽了他的祈求,使他歸回耶路撒冷。『瑪拿西這才知道,惟獨耶和華是上帝。(代下卅三13)有時候人需要上帝的威嚇與管教,才歸向上帝。但沒有一個人,是上帝的能力無法使他轉回的。
猶太人對悔改還有最後一種看法,這種看法一定會逗留在約翰的腦海裏。至此某些猶太人的教師曾如此教導說,如果以色列人能夠完全悔改,彌賽亞終有來到的一天。人心的剛硬,耽延了上帝的拯救者來到世界的時間。
悔改是猶太教的信仰,也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因為悔改就是離棄罪惡,歸向上帝,活在上帝的旨意中。
耶穌與祂的洗禮(三13-17)
耶穌來到約翰那裏,要受他的洗;約翰感到十分驚奇,不願給祂施洗。因為他深信他的需要,只有耶穌能供給;而耶穌的需要,卻不能由他來供給。
人們思想耶穌生平的福音故事時,常會發現耶穌的洗禮頗難以瞭解。約翰的洗禮是呼召人悔改,並給人一條罪得赦免的路徑。耶穌既然是我們的救主,祂並不需要悔改,也不需要從上帝而來的赦免。約翰的洗禮是為知罪的罪人,所以根本不能應用在耶穌的身上。
一位很早期的作家建議說,耶穌的受洗只是為了祂的母親和弟弟;為答應他們的懇求,祂才勉強地作了這件事。有一本未被包括在新約聖經裏的早期福音書,稱作希伯來福音,其中一段經文記載:『看哪!主的母親與祂的兄弟對祂說,「施洗約翰使人罪得赦免而施洗,讓我們去接受他的洗禮吧!」但祂回答說:「我曾犯了甚麼罪,使我非去接受他的洗禮不可呢?唯一我可能有的,就是無知而已。」』
可見在早期思想家的內心,對於耶穌受洗的問題,感到十分困惑。但我們現在已有一些理由,而且是很好的理由,可以說明耶穌必須接受約翰洗禮的原因。
(一)耶穌在拿撒勒城等候了三十年的時光,忠心地在家庭與木匠店裏盡祂的本份。祂早已知道,整個世界在等待凓祂;祂也逐漸體會到等候凓祂的工作。決定開始工作時的智慧,乃是工作成敗的關鍵。耶穌一定在等待那時刻的來到,等待召命臨到,鐘聲敲響的時刻,當約翰來到,祂知道時機已經成熟了。
(二)為何必須如此?還有一個簡單而有力的理由:在此以前的歷史中,從沒有任何猶太人願意接受洗禮。他們知道並施行洗禮,但那只限於從別的信仰轉入猶太教的人。那曾受罪惡沾染污穢的人,要加入猶太教自然需要洗禮,但他們從沒有想到上帝選民中的一份子,又是亞伯拉罕後裔,確有上帝救恩的猶太人,會需要接受洗禮。洗禮是為罪人設立的,而猶太人從不認為他們是被上帝擯棄的罪人。猶太民族史中,這是他們第一次知道自己有罪,迫切需要上帝。在歷史上居然有如此全國性的悔改,與尋求上帝的運動,真是一件空前的盛舉。
人們從未如此覺悟到自己的罪惡,從未如此迫切的需要上帝,這正是耶穌所要等候的時刻。這也是祂的機會,在祂的洗禮中表明祂來是為上帝尋求人類。祂的受洗是表明祂要拯救那些意識到自己的罪惡且正在尋求上帝的人。
耶穌在洗禮時聽到的聲音是無比的重要,『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這句子是由兩個引用句組成的。『這是我的愛子』是從詩篇二篇七節『你是我的兒子』引用來的。每一位猶太人都認為這篇詩篇是描述將來大
在洗禮中因而給予耶穌兩個確定:第一確定祂實在是蒙上帝的揀選;第二確定在祂面前是一條十字架的道路。在那個時刻,祂知道祂是蒙揀選的君王,祂也知道祂的寶座必須通過十字架。在那個時刻,祂知道祂注定要作一個得勝者;但祂僅以受苦的受作為唯一的武器。在那個時刻,耶穌的面前擺凓祂的使命,以及成就這使命的唯一的道路。──《每日研經叢書》